齊都紅木:明式家具與山水繪畫意象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墨客對山水便情有獨鐘。山水畫不僅只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文人們寄托情懷、表達宇宙觀和生命哲思的載體。在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的興起讓這種寄托有了更為具象的表達。宗炳,這位六朝山水畫家,曾言:“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边@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山水畫與道之間的內在聯系。
然而,要體驗山水之美,并不非得親身涉足名山大川。在繪畫中,山水同樣能引發(fā)人們的深思與感悟。宗炳還說:“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边@正體現了通過繪畫來領悟“道”的真諦的哲學思想。它與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觀念不謀而合。
到了明代,文人們對山水的熱愛有了新的表達方式。他們開始將這種熱愛轉移到園林營造和家具制作上。明代的文人雅士們對自然材料有著極高的鑒賞力,他們善于從各種材料中發(fā)現山水意象。這種對山水肌理的崇尚,直接影響了家具的選材和制作。
明式家具,作為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瑰寶,其選材講究、工藝精湛,無不體現了明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造物觀念。紫檀、黃花梨、酸枝木等名貴木材,因其色澤深淺不一、紋理走勢多變,被廣闊應用于家具制作中。這些木材的紋理,近觀之下,仿佛山石的斷層、水的波紋,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它們被巧妙地運用在家具的各個部分,使家具成為了一個濃縮并抽象化的自然。
除了木材之外,石材也是明式家具中常用的材料之一。石材的紋理如云霧中的遠山,虛無縹緲,亦真亦幻。這些石材大多被用作羅漢床的圍板、桌子或屏風的面芯板等,為家具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深遠的山水意象。
在明式家具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材料備受青睞,那就是癭木。癭木泛指所有長有結疤的樹木,這些結疤是樹木病態(tài)增生的結果。然而,正是這種“病態(tài)”卻賦予了癭木獨特的紋理和美感。癭木的肌理看上去更加抽象,沒有線形的紋理,呈現出勻質的不規(guī)則的結節(jié)狀特征。這種混沌意象與老子所言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的境界頗為相似。
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藝也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與體味。攢邊打槽的做法讓一些家具的平面或立面產生了一種圖底關系,使得面對家具的過程直接就變成了賞畫的過程。家具本身變成了一幅幅立體的畫面,或單幅、或雙幅、或多幅,讓人在欣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神韻。
此外,明式家具還常常與真正的畫作相結合,尤其是在屏風上。屏風中的畫面多為山水,這些山水畫與屏風的結合使得屏風成為了一個可以立在地面上的畫框供人欣賞。通過這種方式明代文人雅士們可以在家中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氣象萬千實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這種將自然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做法不僅體現了明代文人的審美情趣,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