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都紅木:待客的高級別--羅漢床
關(guān)于羅漢床的由來,盡管具體的歷史細節(jié)并不十分清晰,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線索來追溯其背后的故事。據(jù)傳說,羅漢床是為寺廟里的高級僧侶,如方丈、住持等所使用的。這些尊貴的僧侶在白天會在這床上打坐冥想,夜晚則在此安睡。普通的和尚則睡在通鋪上,只有地位崇高的大和尚才有資格享用這樣的床,他們被尊稱為“羅漢”,因此這床便得名“羅漢床”。
羅漢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視。禮儀之邦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而在家具中,床榻的地位更是高于椅子。羅漢床,作為榻類家具的一種,自然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塌相似,羅漢床既可作為臥床,也可作為坐具,但在漢朝時期,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待客,而非睡臥。從歷代的畫作中,我們可以頻繁地看到古人以羅漢床為中心接待客人的場景。
隨著時間的推移,羅漢床在清末民初時期達到了其地位的頂峰。除了供主人短暫休息外,它還成為了待客的重要家具,常被放置在客廳、正房明間、書房等顯眼位置。通常,羅漢床的中間會放置一個炕幾,兩邊則鋪上坐墊和隱枕,用于接待客人??粠撞粌H可以依靠,還可擺放各種器物,展現(xiàn)出典雅而莊重的氣質(zhì)。
對于文人而言,羅漢床更是書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的書房常常有這樣的布置:一張長桌,一張榻床,榻下床頭放置一個小幾,幾上擺放著古銅花尊或山水畫,營造出一種適宜于焚香、品茗、鑒賞古董、聽琴、會客的環(huán)境。這種書房的布置方式體現(xiàn)了明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并在清代得到了延續(xù)。
在明清時期的大戶人家中,雖然每個宅院的家具陳設(shè)都有其獨特性,但羅漢床與榻類家具的擺放位置卻有著共同的原則,那就是必須搭配炕桌。《長物志·卷六·幾榻》這一古籍開篇就明確了幾榻的審美標準和其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這些家具不僅要古雅可愛,還要坐臥舒適,方便人們在閑暇之余閱讀經(jīng)史、書畫、陳列古董、享受美食或簡單休息。
在現(xiàn)代家居布置中,羅漢床的使用更加靈活多樣。無論是在戶外還是室內(nèi),羅漢床都能找到其合適的位置??蛷d、書齋和閨房是羅漢床最常見的擺放場所。由于它兼具了臥床和坐具的功能,即使在現(xiàn)代風格的客廳中,羅漢床也能與沙發(fā)等家具和諧共存,為家居增添一抹古典的雅致。